“牙痛不是病,痛了真要命”,虽然牙痛的原因很多,也较少产生立即致命性的威胁,不过那种疼痛难熬的折磨,足以让人消受不了。而在这些牙痛的原因中,蛀牙引起的相关口腔病变,是较大的杀手,所占比率较高,这种远古人类化石即发现的病变,直至二十世后期,才渐掀开谜底,知道其产生的原因与预防之道。
蛀牙也称为龋齿,由拉丁文caries翻译而来,原意为腐烂、枯朽的意思,在中古世纪,欧洲医学界以这个字来描述骨头腐烂,即相当现今的骨髓炎,也以此字形容“腐烂的牙齿”,即我们现在所称的蛀牙。
远古时期,人类的牙齿即出现蛀洞,随时间会变大,但由于多数成年人同时患有牙周病,因此在蛀牙尚未引发感染疼痛前,牙齿就松动脱落;直至十八世纪,欧洲及北美地区因蔗糖大量生产,人类的蛀牙形态产生重大改变,多半发生在小孩及年轻人的牙齿,短时间内蛀洞形成且扩大,易产生疼痛及齿槽骨感染。由于当时不知蛀牙的原因,认为是牙齿组织病变,外科拔牙便成治疗方式,再加上麻醉药尚未普遍,拔牙一事也成为人类的梦靥。
后来有人主张不需拔掉整颗牙齿,只将蛀蚀部份清除干净,再以填补材料填补即可,早期多用锡、铅、金箔填补,到了二十世纪中叶,牙科材料的进步,诊断工具的改良(如口镜、探针、x光),尤其是1970年代,高速磨牙机问世,使蛀牙的处理更向前迈进。
到了二十世纪末叶,人类对蛀牙的研究更加彻底,基本上,蛀牙是牙齿矿物质结构持续性流失,并常伴有细菌入侵之动态现象,一般而言,整个蛀牙的形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致病因素:口腔内存在300多种各式细菌与病毒,但要发生蛀牙需有大量的变异型链球菌,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利用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齿容易脱钙。
宿主因素:牙齿的蛀蚀除了细菌存在外,尚需考虑宿主牙齿的成份、结构、形态以及唾液成份,因为牙齿的矿物质成份主要为钙及磷酸盐,若含有氟元素者则牙齿就较不容易蛀蚀脱钙;牙齿咬合面的沟隙与邻界面为较常蛀蚀处,若牙齿排列不整,不易剔除牙垢,也容易产生蛀蚀;除此之外,唾液(口水)的分泌量与速度、黏稠度、酸碱缓冲能力、抗菌能力皆与蛀蚀有密切关系,如有些人服药或作放射线治疗,口水量减少,蛀牙机会相对会提高。
环境因素:以食物的摄取种类与口腔清洁环境成为蛀牙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中以蔗糖为代表性,因为蔗糖是细菌生存的必需物质,细菌新陈代谢后的产物与食物残渣形成牙菌斑,使牙齿表面环境变更粘稠,无法受口水保护,口中酸性环境形成,牙齿脱钙蛀蚀机会就增加;当口中牙菌斑控制愈好,亦即口腔环境愈清洁,则蛀牙机会亦相对降低。
时间因素:虽然具备上述三个因素,牙齿亦可能不会蛀蚀,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作用,才会产生蛀蚀,因为致病菌必需有一定潜伏期,所以吃完东西若能立即刷牙及使用牙线则可以有效阻止蛀牙发生。
总之,蛀牙是人类仅次于感冒的较常见疾病,经过认识蛀牙形成的经过,我们更深层了解蛀牙是可预防的,唯有定期口腔检查,饭后睡前做好口腔保健(刷牙及用牙线),适时地使用氟化物及牙面沟隙填补,让健康的牙齿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