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带娃看诊经历均为两位宝妈本人撰写)
妈妈秀丽手记
由于夜奶一直没有戒+之前很抗拒刷牙,小姝妹长蛀牙了,一是影响健康,二是影响美观。
去年12月左右,在出动哥哥的情况下,第一次见牙医的小姝妹顺利完成涂氟,然而第二次给她约医生补牙就彻底失败了——巴在我身上完全下不来,连牙齿照片都没能拍成。
这是第三次见牙医,虽然没有补成牙,至少配合医生完成了检查和牙齿拍照,而且还得到医生的表扬,现在牙齿刷得不错。相信多来几次,一定可以成功把牙齿补好。
回到家,婆婆感慨“我感觉吴医生不止读了牙医,还读了幼儿师范吧!”
听到肯定(虽然表扬的不是我),忍不住得意的笑——那是,我们的医生各个都身怀绝技。
妹妹小时候,我没有像带哥哥那样仔细——从BB时期就每天几次用纱布巾清洁口腔,加上妹妹也比哥哥娇气很多,所以,妹妹之前很抗拒刷牙。
多谢同事们的各种建议,加上每天,妹妹看着我和哥哥在她面前刷牙,这几个月努力下来,她真的接受刷牙了,还学会漱口“咕噜咕噜吐”。
我们约看牙之前,也聊很多关于看牙的话题,她也清楚她要来看医生,要和医生叔叔和巧玲姐姐一起变魔法,把牙齿变漂亮。所以这次能够成功完成检查和拍照。
不过妹妹毕竟才2岁3个多月,又是个对声音很敏感的孩子(听到打雷、电钻钻墙之类声音她会吓得一瞬间躲到妈妈怀里),所以当检查完,准备把牙齿的虫清理干净,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她就没办法再配合医生继续了。
吴医生建议我给她用电动牙刷,等她慢慢适应振动和声音,多来几次,多体验几次,适应了再把牙齿补起来。
虽然当妈的很着急想把牙齿补好,但真的是急不来啊。
妈妈余珍手记
小家伙终于主动说去诊所补牙了。
日常口腔护理中,因疏于用牙线帮她清洁,在她两岁多时就发现有邻面龋,因她当时太紧张,不能专注听吴医生讲解而中场“逃离”(那时的小家伙表达还不完整,把吴叔叔叫成吴嘟嘟)。
吴叔叔讲的故事充满魔力,全程完全被情节所吸引。当真把拍片当作坐旋转木马,把打麻药当作涂牙齿催眠剂,把橡皮障当作小雨伞等,还不断得到巧玲姐姐的鼓励和夸奖,整个过程轻松、有趣,非常感谢@吴医生@巧玲
最后小家伙还跟我说:“妈妈,看牙还能看动画片,真是太棒了!以后我21岁要当牙医,30岁要当芭蕾舞老师。”我只想说,我已在微信朋友圈记录了,请你以后记得4岁时的目标哦!
其实,从两位宝妈的叙述来看,小朋友检查口腔问题比大人花费的时间更多,有时候即使家长带着孩子到了诊所看到了牙医,也不一定能顺利的完成牙齿治疗。想要让孩子做到和医生的积极配合,完成口腔检查,以下几项注意事项,各位家长朋友需要牢记!
提前预约,做好沟通
宝妈们要提前预约牙医,以免孩子到医院后因为等待时间过久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即便到了医院,在等候时也不妨陪孩子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做好心理疏导,及时打好“预防针”。
预约时最好挑选上午的时间去,因为此时人的精神和情绪最佳!注意孩子不能空腹,也不要过饱。
把孩子习惯告诉医生
如果孩子有嘬手指或者安慰奶嘴的习惯,最好提前告诉医生,并且随身戴上安慰奶嘴或奶瓶。因为这些习惯会影响孩子牙齿和上、下颚的发育,而如果他还有睡前喝牛奶或者其他饮料习惯,也要向医生讲明,因为这个习惯最容易长虫牙。
别吓唬孩子,引发不当联想
不要将看牙医和惩罚联系到一起。在跟孩子的沟通中,不宜说“不听话就带你去拔牙”、“不乖就打针”这样类似的话,容易让孩子产生看牙医、接受牙齿检查和治疗就等同于惩罚或者经历痛苦。这些话印在孩子脑海里,严重影响孩子看牙的心理状态。也千万别说“不会痛”这种绝对的判断,其实这就是暗示“可能会痛”。
适当的鼓励
可以适当鼓励孩子,但不要用奖赏作为去看牙的条件,可以语言激励孩子“宝贝好棒,好勇敢!”,但最好不要用类似“宝贝,看完牙给你买巧克力”这些以奖赏为基础的鼓励。另外,也可以多几个家人陪伴,这会使孩子更乐于前往牙科诊所检查口腔问题。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对于看牙太过抗拒,或是在尝试几次后依旧无法战胜恐惧心理,接受牙科医生的诊治。小静建议家长也不要太过强迫,先回家慢慢引导,待到合适时机再过来看牙也不晚!
为第一次看牙做足准备
如果是首次看牙,必将带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体验:可升降的治疗仪,可滑动的医生转椅,可以喷水、喷气的枪……在首次介绍时,要引导孩子正确的就医观。告诉他们看牙是为了请牙医阿姨帮忙,一起消灭虫牙,减少痛苦。
如果是复诊,最好找出过去口腔保健记录,或者写一份清单,记录下孩子此前用药的情况。以免医生了解病史时,你无从回答。
平时有意识引导孩子
平时多积累,多铺垫。用快乐的故事、有趣味的活动来引导孩子对牙齿健康的正确理念。当然,以身作则最好,每天有意识的让孩子模仿大人的刷牙动作,让他知道牙齿的重要性,也为日后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做铺垫!
相信做到了这六点,再加上专业牙科医生的细心指导配合,相信小朋友们也会乐于接受口腔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