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概述、病症、治疗、注意事项)
牙周病,简单来说就是牙齿周围组织发生了病变。牙周支持周围的组织包括牙龈、牙骨质、牙周膜及齿槽骨等,轻微之牙周病仅侵犯牙龈,若不及早治疗,牙周病菌会蔓延至深部而破坏牙周膜、齿槽骨及牙骨质。严重的牙周病会出现牙龈脓肿、牙齿摇动、吃东西会痛等症状。急性发作时,甚至会发烧、面部肿胀。
牙周病病征
刷牙时,会出现牙龈流出血。
牙龈有肿大,压痛或颜色呈暗红色。
牙龈没有紧贴在牙齿上,形成类似袋状的游离牙龈。
有不正常的口中异味,俗称的口臭。
发现牙龈与牙齿之间有脓产生。
牙齿移位或松动。
当上下咬合时,发现牙的接触感觉有改变。
发现活动假牙突然不太能适合于口中时。
牙周病治疗
第一阶段在于控制牙龈发炎,其方法有2种:
口腔卫生教导:教导病患做好刷牙及牙间的清洁工作。
牙结石刮除与牙根整平术:主要目的是去除牙结石,减少牙菌斑的附着。
第二阶段则藉由手术将牙周囊袋底部的牙结石,彻底清除在某些齿槽已破坏之处,利用移植手术,以利重生,减少牙周囊袋深度,以增加牙齿的寿命。
治疗牙周病后的注意事项
牙周治疗后,因牙肉消肿,会有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对冷热敏感等现象。手术后的牙缝变大,牙齿暂时性的摇动等情形,亦属正常反应。对冷热过敏的现象会逐渐消去,牙齿经过复原期后,也会再重新稳固。至于牙缝变大,虽会囤积食物残渣,但反过来说,更方便病患在家利用各种工具,清除牙根表面附着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