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口腔诊所 联合创始人之一 赵勇博士
口腔临床经验35年
口腔全科,口腔种植,口腔正畸专科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学博士;美国纽约大学牙学院合作课题研究员;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理事;广东省民营牙科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深圳市口腔医疗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口腔医学会第一届民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庆前,就要完成第一阶段手术的植牙先生,把他的母亲带来检查口腔。
老妈妈七十多岁,一年前已经在当地完成种植和镶牙。检查发现四个大牙部位的牙床骨头严重萎缩。情况的复杂程度对每个种植牙医来说都是挑战。如果加上医生对学科和技术把控的个性化优势,以及患者的理解、配合度和个人要求等原因,最终确立治疗计划,就会存在很大的变数。
可以看到,以前的医师已经针对这种情况,在风险把控,种植位点布局,假牙的支持和稳定等方面进行了多重考虑。以前还伴随范围较大的牙源性囊肿,相关处理也很专业。心里不禁为同行点赞。
患者现在的问题是上下大牙活动修复体佩戴不便,戴上假牙疼痛,不能使用,多次调改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得放弃佩戴活动假牙。而这部分又恰恰是完成咀嚼功能的大牙。目前阿姨每天只能用几颗上门牙和下边两颗彼此分离的种植牙来勉强吃东西。
不管问题多么复杂。制定治疗方案还是需要从功能修复、长期成功率、二十年后随着患者因年迈出现手脚功能退化还能继续方便地使用假牙,舒适、安全等方面进行优化,才能保证治疗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根据医患双方的局限条件,如全身和局部健康状况、费用、机体和心理对治疗周期的耐受性、医生对特定技术的把控程度、技术偏好等等因素的限制下,进行反复沟通、折中。才可能明确和达成最后令彼此满意的方案和结果。
所以,一切治疗都是医患多方因素制约的条件下,折中的结果。
医生在其中对结果的预见性,为更好效果的努力,至关重要。尽管这种努力,对医生来讲,本身就存在着担责的风险。
如何优化老妈妈未来的假牙?有没有可能为未来二十年甚至更久的生命周期中,设计出好用而经久的假牙?
基于此,经过反复搔脑,遂成如下治疗思路。接下来的沟通讲解和具体手术设计,才是一步步的考验,是重点也是难点。
希望治疗顺利,解决阿姨缺牙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