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关于儿童牙科的研究中,发现并总结了让家长在诊室外等候的原因和好处:
1、家长经常反复说让孩子做什么,在医生和孩子中间制造麻烦;
2、家长会打断医生给孩子的指引,成为医生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障碍;
3、在孩子的家长加入到治疗沟通的情况下,医生很难用声音语调去指导孩子;
4、孩子破坏了医生和家长的沟通;
5、医生破坏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6、家长在等候区等候(而不是在诊室内)的情况下,医生会更自如。
为什么较初家长可以在诊室陪同呢?
诊所的格局设计,是主要原因。当时,诊室之间,诊区和等候区之间都是用1.5米高的隔断分开的。即使让家长在诊区外面等候,家长也会参与进来。如上文的总结一样,家长的参与,时常会打断医生和孩子的交流。
让家长陪同的第二个原因是,牙科诊所成立初期,家长对医生和诊所还未形成信任。其实,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诊所成立一段时间后,改成了独立诊室,医生在家长中的口碑也逐渐形成,家长自然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医生,在外面等候。离家近的大孩子,家长有的就会让孩子自己来看牙。
以我们的观察,4岁的孩子,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看牙的过程,3岁以下的,视情况而定。孩子的配合,需要医生和家长的合作。看牙之前和之后的沟通,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家长的表现决定孩子的表现。家长对保护牙齿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孩子看牙的表现。
影响儿童就诊效果的,共有9个沟通过程。分别为:
1、就诊前,医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内容主要为:治疗方案,价格,孩子以往看牙的经历,孩子的性格,爱好。
2、诊疗中,医生和孩子的沟通,内容主要为:医生给孩子的指引,孩子感受的交流,医护人员给孩子的鼓励,建立医生和孩子的友谊。
3、诊疗中,遇到需要家长参与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沟通。
4、诊疗后,医生和家长的沟通,内容主要为:治疗进展,术后注意事项,下一次诊疗时间,孩子在看牙过程中的表现。
5、诊疗后,孩子与家长的沟通。
6、诊疗后,孩子会和他的小伙伴沟通。
7、诊疗后,陪同的家长会和未陪同的家长,和自己的朋友们沟通。
8、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配台护士,前台护士之间始终保持沟通。
9、口腔医护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在与整个社会进行的沟通。
上述每个沟通过程都十分重要,由于时间关系,我先举一例子,说明上述模式的重要性。
以拔乳牙用麻药为例,1和2两个沟通过程,一定要分开。
现在孩子乳牙滞留的现象很多,如果确定了恒牙已经萌出,但乳牙还未松动,就要在麻醉下拔除乳牙。在医生跟家长讲解的时候,要讲到需要用麻药。(注意,这里我们是说“用”,而不是“打”。因为,不论大人孩子,都怕打针。)家长可能会问,疼不疼,怎么个过程,出不出血,术后术后是否影响上学,等等。需要这类拔牙的孩子,都是6岁以上,完全能够理解医生和家长的交流过程,很多语言,会让孩子没上牙椅,就开始害怕了。所以,医生和家长的术前交流,尽量避开孩子。
如果在用麻醉和拔牙的过程中让家长在旁边,家长通常会急促的说“不疼不疼啊!”其实,家长这样说,本意是想帮助医生,让孩子配合,但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一方面,从心理学讲,像不疼不疼这样急速的语言,不会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并且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往往是“疼”。另一方面,即使使用表面麻醉之后再用麻药,也或多或少有一点麻麻胀胀的感觉,家长告诉孩子的不疼,和孩子的感受可能是不一致的,孩子会以为大人在欺骗,可能这次配合了,但给以后看牙增加了难度。所以,在跟孩子沟通时,医生会缓慢的说:现在会给你用一点“麻酥酥”。孩子会好奇,麻酥酥是什么?感受到以后,他就会知道,这就是麻酥酥啊,之后看牙就会越来越顺畅。
按经验来说,即使孩子小,他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哄骗孩子,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喜欢的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医护人员和孩子之间的友谊。
本次先分享以上内容,欢迎开展儿童牙科的医生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
关注陈静口腔诊所官方微信,您会定期收到我们精心推荐的口腔保健小贴士,口腔医生和您一起呵护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