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口腔卫生不佳,牙龈过度增生,造成广泛性大面积脱钙。矫正医师临床上相当常见且棘手的一个问题,也就是病患的口腔卫生维护。洁牙不良往往会造成脱钙、蛀牙、牙龈发炎肿大、甚至牙周破坏的不良后果,尤其在装了这么多凹凹凸凸的矫正装置在口腔内。即使医师苦口婆心地叮咛,以及反复的口腔卫生指导培训,但是有时成效实在令人失望。到底为什么病患老是刷不好呢?
1、主动性不够
常见很多小朋友或青少年病患接受矫正治疗,是家长意愿甚高于患者本人意愿。这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往往缺乏长期刷牙和使用牙线的主动性。因为接受治疗的意愿不高,往往依从性也不佳。甚至这些适值叛逆期的青少年病患会有“是你们(父母)要我做矫正,又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想法,这种“被强迫”的情绪正好藉由“不刷牙”来默默表达他们的抗议。透过家长的督促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
小朋友刷牙烦,家长也督促得烦了,甚至因为“不刷牙事件”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紧绷,更让小朋友和青少年更讨厌矫正这回事。然而青少年适值发育期,生长激素旺盛,洁牙不良的结果,除了大面积、大范围的脱钙,还有牙龈的发炎及增生,而这些会使洁牙工作更加的不便,于是恶性循环便持续下去。待矫正疗程结束,牙齿斑白脱钙蛀牙,却才开始让步入爱美年纪的青少年烦恼,但是往往为时已晚,或只能借助牙齿贴片,或瓷牙冠的制作,才能挽回门面的协调美观。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局限于小朋友和青少年,大多数的人对于慢性发展的蛀牙和牙周病往往不自觉,没有病识感。对于治疗或预防也是采取不积极、或甚至忽视的态度。通常都要痛了肿了,才有就医的急迫性。
对策:
矫正治疗前,以及治疗中,应适时给予家长以及病患有关脱钙蛀牙以及牙周炎相关的观念,及口腔卫生指导。事后的治疗的效果远远不及事前预防来得好。当然,临床医师能够做的也只有不断的从各方面叮咛。
2、技巧性不够
常见病患有两类:一是只用牙刷,不清洁牙缝,洁牙只做一半;一是用了牙刷牙线,但是技巧不好,练习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很多病患在接受矫正治疗之前,从未正确刷牙及使用牙线,更别说使用牙间刷或是其他辅助工具。在黏完矫正器后的第一次完整版的口腔卫教,往往对病患来说是个很沉重的负担,无法全面吸收。也许记了刷牙的方法,就忘了牙线或牙间刷;或是躺了很久头昏脑胀,根本左耳进右耳出,回家就忘光光;或是永远只刷前面看得到的前牙,后牙或颚侧舌侧面却不知从何刷起;或是回家自己摸索了半天却因为觉得笨拙不灵巧或麻烦,就气馁放弃。
对策:
也许临床医师该简化第一次的口腔卫教,或是分阶段学习或局部加强,较能掌握病患的洁牙效果。当然在口腔卫教教学的部分,如果步骤能够更简单明了化,让病患觉得操作简单,如此长久实行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升。此外,也要不断鼓励病患,不要因为初期操作上的看似笨拙,感到气馁挫败而放弃,不断的练习一定会有快速明显的进步。另外,临床医师或助理也应该站在病患的角度,为病患考量不易操作的原因点:比方牙间刷太粗不易进入细缝,或是牙间刷太容易凹折毁损等等小问题,进一步给予建议及改良,才能够对症下药。所以临床上细心的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3、环境配合不够
也许是卫生教育的广度或深度不够,大部分人都知道该刷牙,但是对于口腔卫生维护的知识和技巧却让临床医师叹气。学校老师只管下了课要补习写功课,不管吃完饭要刷牙用牙线。这样的环境也深深的影响了接受矫正治疗的病患,对于同侪效应强的儿童青少年,或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如果同学同伴同事都没有吃完饭就马上洁牙的好习惯,也会让病患羞于洁牙,或是正好给他们一个偷懒的借口。
对策:
适时的给予正面强化并鼓励病患,维护自己的口腔卫生是非常健康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需要感到羞赧退缩或不好意思。毕竟,牙齿要是蛀了丑了痛了,都是病患自己承受。在学校或办公室,或是随身携带洁牙工具,饭后利用十分钟,好好洁牙,在面对客户或是同侪时,也才不会有夹带菜屑,或是口气不佳的窘境发生。甚至可以鼓励病患带动同事朋友圈的洁牙风气,既健康又有意义。